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的之名始见于唐代,为开元六年(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兴建的“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设置学士,掌管校刊经典著作,征集遗书,以备顾问,成为朝廷养士储才之所。宋代书院兴起源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其中,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并称为宋代的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专讲程朱之学。明代书院时束时放,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名噪一时。清代书院林立,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官府监督。学子寄宿其中,并有一定的生活补助,使他们能够安心求学。光绪二十七年(年),诏令将各省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昌(注:本文所指的西昌,为清西昌县行政区划及盐源的盐中分县)较为僻远,书院的创办晚于内地。清乾隆十三年(年),宁远知府王恺伯,加意培养人才,特开书院,是为县办书院的开始。从乾隆到清末,西昌共有官办及民办的泸峰、研经、亮善、香城、凤池、圣功六座书院。泸峰书院
泸峰书院坐落在西昌市石塔街鸡心石东北,现凉山州歌舞团所在地。因书院院址面对素有“川南胜境”之称的泸山及波光粼粼的邛海,因而取名泸峰书院。清乾隆十八年(年),宁远知府安洪德与地方士绅倡议捐资修建,并由官府出资购置部分学田,以补充书院的经费。嘉庆七年(年),宁远知府邓熿扩充书院的规模。十三年(公元年),西昌知县周启瑶又一次扩大书院规模。然嘉庆以后,因办学经费不足,院中房屋颓废,生童居者寥寥,虽有书院之名,却无书院之实。光绪初年,宁远知府牛树梅在增加书院经费的基础上,对书院大力整饬,重订规章,甄别生童,严格约束,并聘任熊小山、刘景松、颜汝玉等当地社会名流为山长(院长),泸峰书院至此发展到了顶峰。光绪末年,改革教育,书院于光绪乙巳年(年)关闭。次年,改建为“鸡心石两等小学堂”。泸峰书院是宁远府最早的书院,自创建到停办,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
研经书院
研经书院坐落在西昌城东北角,现为西昌市第二中学校址。清光绪甲午年(年),西昌知县胡薇元认为县属泸峰书院规模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士子,于是请求创办宁远府府属书院。得益于宁远知府唐承烈的全力支持,士绅慷慨捐资,终于在城东北辟地创办了新书院,胡薇元、刘景松先后山长。书院楼房宽敞,环境优美,并购置经史子集千卷,不仅教授学生读经、讲经,还授以为人治事之道,故名“研经书院”。书院教学的特点是汉学与科举之学并举,实行“经义治事,两有所致。”书院仅存十多年,到光绪乙巳年(年)停办,宣统元年()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宁远府中学堂。
研经书院是当时宁远府规模最大,学子最多,也是惟一一所面向全府招生的府属官办书院。尽管其存世时间短,却人才辈出,科举非常兴盛,每试高中者不乏其人,如屈之春、傅光逊、陈希曾、张鸣凤、杨肇基、任兴泽等皆其佼佼者。
亮善书院
亮善书院位于礼州镇。清代,礼州作为西昌县的分县,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为创办书院奠定了基础。清光绪九年(年),由当地士绅胡国枢、胡朝华、毛际乐、胡国士及黄菊等捐资创办亮善书院(礼州镇为北周亮善郡郡治所在地,故名),以礼州川主庙为院址。聘任礼州籍举人颜启华为山长,其后主讲者为拔贡颜汝玉与举人刘景松。光绪十一年(年),胡国模、杨世恒和李春华等四十余人捐资扩建川主庙等处房舍,书院的规模有所扩大。光绪十六年(年),贡生胡朝福、康秉怀、叶茂松暨以前创办书院的士绅,议定于文昌宫右侧择地新建书院,二十一年(年)落成。随之将川主庙的院址,移往文昌宫,定名“礼州分县亮善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年),停科举、兴学校,书院关闭。在此基础上改设礼州分县两等小学堂。
香城书院
香城书院坐落在磨盘山下的西昌河西(今西昌佑君镇),现为河西小学所在地。该书院为木构架土坯墙庭院式建筑,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平方米,是迄今为止西昌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唐武德二年(年),在今盐源县设昆明县。贞元十年(年),南诏驱逐吐蕃独占昆明城,更名香城郡。因河西曾属盐源辖地,“香城书院”由此而得名。
香城书院内现存清道光十五年(年)、十六年(年)、十七年(年)及咸丰三年(年)、同治十一年(年)、光绪二十二年(年)的碑刻六通嵌立在过道两侧。碑刻内容真实反映了香城书院创办的原因、经过及百余年经历的沧桑。
据香城书院碑刻记载,其创办以前,当地童生暂送府城的书院读书,而当地人才仍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盐邑士绅捐资购置庐姓房地改为义学馆,清乾隆三十五年(年)盐源县令王尔昌将其改为书院。该书院创办后,经历不少天灾人祸,多次被毁,又数次培修。乾隆六十年(年)至道光十四年(年)间,书院多次受火、水之害,又数次培修。同治元年(年),太平军石达开部过河西,毁孔庙,烧书院,是其自创办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浩劫,从根本上动摇了办学基础。虽盐源县令林为想方设法,勉力维持,终究无力恢复到以前的规模,其走向了衰落已不可避免。至于香城书院停办的时间,目前尚无确切资料证明。但戊戌变法后,清庭下令将各地书院改为学堂,泸峰书院及研经书院均停办于光绪乙巳年(年),据此推测,香城书院也可能此时停办。
凤池书院
凤池书院在今德昌县德州镇。清道光甲午年(年),巡检王仕馨及当地士绅捐资创办,于道光丁酉年(年)八月中旬落成。因书院“地近孙水(今安宁河)处有山名凤凰,”故名曰“凤池书院”。王仕馨离任后,因办学经费难以筹措,书院逐渐倾圯。道光末,贾惟善主政德昌期间,采取了立规条、重经学、明伦理、勤考课、严甄别等措施,以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并游说地方绅耆出资助学,书院才渐有一定其色。宣统元年(年)书院停办,改为“德昌镇两等小学堂”。
圣功书院
圣功书院位于今德昌县德州镇。清咸丰三年(年),巡检王仕馨告老还乡后,“圣功书院”,以三教寺为院址。寺之租息为办学经费。书院存在时间不长,也于光绪末年停办。
书院的负责人,古称“山长”。清乾隆后期改为“院长”。均由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充任。据初步统计:熊小山、吴大光、刘景松、颜汝玉、张斐先后担任泸峰书院院长。胡薇元、刘景松曾任研经书院院长。颜启华任亮善书院院长。王仕馨、贾惟善先后担任凤池书院院长。圣功书院院长最多,主要有高月楼、罗晴峰、金魁、张联芳、张琴、颜汝恕等,而香城书院院长则无载。这些人都是当时本地区的饱学之士。
西昌地区书院的创办,开始于国力强盛的乾隆中期,兴盛于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衰落于国力式微的咸丰以后,停办于清末,其运行轨迹与清王朝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因此,书院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消亡。本地区书院经费的来源有所侧重,这就决定了其性质的差异。经费主要来自官府者,是官办为主、民间辅办的书院,如县属泸峰书院及府属研经书院;反之,则为民办为主、官方辅办的书院,亮善书院、香城书院、凤池书院和圣功书院皆属此类。但无论是何种性质者,民间捐资助教的积极性极高,是书院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并不稳定。
文/姜先杰
图/本报资料
主编:蒋映春
值班主编:张琴
责编:王卫沙莉
内容推荐
凉山的80、90后!看下你的身份证,到换证期了吗?(附换证流程阳光调查│3月,凉山CPI同比上涨0.3%!看看你身边哪些东西涨价了?
西昌市民抱怨建昌路坐公交“难”,看看相关部门怎么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