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子经过蛋糕店,瞬间被橱窗里那块精致的草莓奶油蛋糕吸引驻足,然而,蛋糕48元的售价令她望而却步。
于是,她在网上真诚发问:作为穷人应不应该吃这块蛋糕?
评论区最高赞的一条回到,是这样说的:
“我是穷人,我自己不会买了吃,我只会买给我女儿,我爸爸妈妈吃。”
有趣的是,另一名网友旗鼓相当地提出反对的声音:
“我跟你不一样,我不会买给女儿爸妈吃,我会买给自己吃。”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也有这样的同款妈妈:
“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然后说‘妈妈不吃,你吃’,发飙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委屈,为了这个家连蛋糕都吃不了,孩子还不够懂事。”
“我不吃是我自己舍不得,吵架有矛盾的时候,我不会拿这个出来说,去绑架对方。”
“做任何事,做出任何选择都应该是自己心甘情愿,不应该抱怨,也不应该绑架他人。”
“你应该买回去分享,而不是陷入自我感动中。”
以往这些网友的评论,看似跑题,却指出了如今困扰无数中国家庭的一个隐藏问题:
自我感动式的家庭教育。
这不由让我想起那个“一碗豆面”的视频,配文则是“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骂了”。
怎么吃个饭还要挨骂呢?
视频中的食物,学名叫“豆面抿尖儿”,是山西等地流行的一种传统面食。
它的制作方法颇费功夫:先把磨好的豌豆面粉和白面按照1:1的比例掺好,加水和成面团。
这里的面团,并不是北方人家日常制作馒头水饺等的普通光滑面团,而是偏细软。
同时,因为豌豆面粉加水之后变得粘稠,因此从一开始,面团就像胶水粘在手上、粘在盆上、粘在任何它碰过的地方,让人觉得很难受。
这还没完,繁琐的和面完成后,是重头戏的“抿”面:
主妇要在烧开水的锅上架起压面器,手持铁铲不停地推磨,直到面团变成一缕缕面尖落入沸水中,因为面团极易粘连,还要不时提起工具拍打。
光从文字上看,已经可以体会到一碗“抿尖”的制作过程有多麻烦。
主妇要“不怕麻烦”、“不怕累”,抿尖儿还是个力气活。
于是,很多被琐事缠身,暴躁易怒的家庭主妇只能一边做饭,一边数落家人,指责孩子,甚至锅碗瓢盆都能惹她们不快。
有人这样回忆,小时候,抿尖是种仪式感很强的饭,只有在过节或者招待客人的时候才能有机会吃。
如果有人家里飘出抿尖的香味,邻居就会意识到:呦,家里来人了。
也因此,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做豆面和大人生气是可以画等号的,进而产生了“恐惧豆面”的心理。
不但在母亲做饭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尽量不要惹她生气,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能说不好吃,而是要做出一脸感恩戴德的样子。
于是原本应该是很美味的一顿饭,全家吃得战战兢兢。
吃完了,还要主动承担起洗碗的任务,生怕母亲生气。
有人说了,既然这种食物会惹得全家人不开心,那为什么还要母亲费力去做呢?
从这位网友的留言中可以得知,并不是她要求的,而是母亲主动要做的。
“这个抿尖我是真不爱吃,可偏偏我妈她爱做。”
然后就会因为做得太累破口大骂,不光家里人要听,还要连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
对于这种用自虐的方式给家人“上刑”的做法,网友纷纷表示无法理解。
“不想做还非要做,做完还要发脾气,何必呢?”
还有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同款遭遇:
“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我妈干活,打扫个卫生就要把全家骂一遍,我不理解,不想干真的可以不干啊。”
“我妈最爱吃油炸糕,我们一般般,她每次说给我们做点不一样的,做累了就开始骂全家。”
还有更离谱的是,做饭的时候不许孩子帮忙,做累了提着菜刀骂全家的父母。
看起来,这是不少人的童年噩梦了。
之所以这些母亲会陷入奇怪的循环里:为家人奉献付出的同时还要骂骂咧咧,为一碗豆面大动干戈,是因为她们执着于自我感动。
就像这个网友说的,你其实不想吃,也没那么喜欢吃,但妈妈就觉得为了家人要弄来尝尝。
在这个过程中,你来帮忙嫌你笨手笨脚,不来帮忙又是不懂体贴辛劳,不吃的话她又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
一圈下来,别人没感动,光感动她自己了。
2.
以上种种,就是典型的自我感动付出型人格。
他们不顾你是否需要,真实感受如何,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自认为最好的呈现在孩子的面前。
看上去似乎是无私的,但实际上,这种人格骨子里是最自私的。
因为他们的付出是要求回报的,他们需要子女的感恩戴德,需要别人的交口称赞。
一旦家人稍微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付出,或者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无视自我的付出,他们便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妈妈辛辛苦苦做的这顿大餐是理所应当的,不会刻意地表达感谢。
但付出型人格的他们又渴望着旁人的肯定和感谢,于是,天长日久,矛盾就发生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人格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变成无意识的“白眼狼”。
心理学家黄执中说过一句话:“亲密关系中,牺牲感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可悲的是,无论是在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中,这种自我牺牲造成的紧张关系,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中,几乎随处可见。
饭桌上,小男孩吃着美味的鸡翅,却向爸爸“控诉”身为全职主妇的妈妈在家偷懒。
妈妈强忍怒火问他:“妈妈在家没有做事吗?”
一旁的小女儿,也许是出于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同情,说了一句“是妈妈做的”。
然而,儿子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年轻的母亲瞬间破防——
“不对,是超市里买来的。”
到这里,网友彻底破防了,大声说:“妈妈不煮它就能变成这样吗?”
为了孩子,从原来的职场中抽身,全身心回归家庭,无微不至地照顾,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冷漠自私”。
在现实中,很多女性陷在妈妈、妻子的角色中,自我感动地付出,以至于让孩子、丈夫渐渐将妈妈和妻子的付出看成了理所应当的责任和义务。
仿佛永无休止的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和孩子是女人生下来就自带的功能,如果她们不干活就是没有履行好自己的本分和角色。
这样的伤害,源头竟然是她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在作怪,令人感到滑稽和无奈。
于是,为了得到家人更多的回报,他们会在自我牺牲自我感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对家人孩子的抱怨指责也越来越频繁,最终造成一个戾气深重的家庭氛围。
青春期的孩子听到最多的唠叨和数落就是:
“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
“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父母的血汗钱吗?”
这些言辞激烈的质问,光看文字就已经令人窒息,不但不会让孩子感激你的付出,只会让他们更加远离,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3.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孩子被家长的牺牲感包裹着,无法拥有自主的思考,没有勇气做出想做的决定,只有满满的亏欠感,只能在父母期待的框架内,任由他们摆布。
而一旦违拗了父母的意愿,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孩子内心就会充满不安与自责,当这种不良情绪达到顶峰,又无人可倾诉,无法排解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绝望,用惨烈的方式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休止符。
年6月4日,湖南常德某小学,一位12岁女孩把遗书交给同学后,从5楼跳下。
据女孩的朋友说,女孩父母离异,她的母亲对她期望很高,要求严苛。女孩曾多次表示,想通过跳楼或者离家出走来的方式远离母亲。
尤其令人唏嘘的,是这封字迹工整、措辞平静的遗书。
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孩子的冷静、乖巧,连最后的心声都在考虑别人,让老师和家长不要为自己难过伤心,而她唯一的希望只是“葬在外公身边”。
可以想象,孩子只有在外公那里才能体会到不计回报的温情,只有在外公那里才能放心地做她自己,一个12岁的小孩子。
不是孩子害怕输,是父母太想赢。
电视剧《小欢喜》中,单亲妈妈宋倩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女儿乔英子的身上,英子却感觉到“自己不配妈妈对我的好”。
因为妈妈对她越好,她越不能违背妈妈的意愿,只能压抑真实的自己,去尽力符合妈妈的期待。
反观妈妈,付出越多,就会对孩子要求与期待越高。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的期待而活,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乔英子抑郁了,这位在别人眼中懂事优秀的女孩,却流着泪对同学说:“上学没意思,活着没意思,人生没意思。”
这种过度的爱已然成了孩子的枷锁。
英子甚至为了逃离妈妈无处不在的“爱的控制”而试图跳海自杀。
苦大仇深的教育,只会塑造出一个个老气横秋毫无生命力的“小大人”。
“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人父母,总以为倾尽所有的付出才是爱的表现,可实际上,孩子感受到的是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4.
与其这样压抑孩子的天性,恶化家庭氛围,不如轻松起来,做“跟孩子争着吃一个冰激凌”的父母。
欣慰的是,如今不少90后父母都已经参透了这点,纷纷开启“苦孩子也不能苦自己”的养娃模式: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穷养儿子穷养女,富养自己长身体;
孩子年龄小,以后有的是吃的,我不行,我吃一顿少一顿。
就像在“蛋糕究竟要不要买”的那条帖子下,一个网友的留言:“爱别人前,先爱自己。”
先对自己好,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搞懂“自爱”的含义,并非是满足自己想吃的愿望,而是先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才能腾出空间去爱别人。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先好好爱自己,再把多余的爱分给孩子。
因为,只有当你们过好之后,孩子才会更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