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肺部增强CT
增强CT与普通CT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使用造影剂。增强CT通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图像对比度,进而明确肿块的位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是否侵犯血管/气管/支气管、区别纵膈肺门肿大淋巴结,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范围、判断病灶的性质以及作为肺癌分期的参考。第二步:血液检查
通常患者入院后,医生还会抽血进行一些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功能等,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心血管方面的检查以行评估。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包括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NSE)、糖抗原物质(C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如果多项肿瘤标志物发生显著升高,则进一步提示肺部占位的恶性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相应的标志物升高,所以这些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肺癌的主要诊断依据,只能作为肺癌的辅助诊断。第三步:病理学检查
病理是诊断肺癌的金标准,因而病理学检查是极其重要的肿瘤诊断方法之一。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诊断、组织来源以及性质和范围等,也是指导医生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的步骤。通常医生们通过以下这些检查获取肺部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1.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是肺癌诊断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发生在支气管腔内或支气管周围的肿瘤病灶,可以通过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刷检、灌洗以及跨支气管壁的针吸活检术,获取病变部位的肿瘤组织。2.经皮肺穿刺术
有时对于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部周围占位病灶,可经B超或肺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取肿瘤组织。但是由于跨胸壁针吸活检有一定的假阴性,活检为良性或不能确定诊断者不能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3.内科胸腔镜
如遇患者肺内病灶不明显,但存在大量胸腔积液,CT提示胸膜上多发结节,也可以选择使用内科胸腔镜进入患者胸膜腔,在观察胸膜上的病变同时对病变处进行活检。对于通过上述方法获取的小标本,随即会送往病理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病理科医生经过组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等一系列步骤后,再经过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后,方可对疾病进行确诊,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病理报告。此处再次告知各位病友,最终病理诊断对于临床进行治疗决策非常重要,但不同于一般的抽血化验,病理诊断的过程花费时间相对较长,至少需要5个工作日左右,如肿瘤组织需进一步基因检测则还需等待3至5个工作日方能出示最终的结果。所以,有时患者天天追问床位医生何时才能出结果,其实医生们也很焦急,但为确保病理结果的准确性,还请各位病友务必耐心等待。第四步:全身评估
1.全身骨扫描
骨骼是肺癌好发的转移部位之一,常转移至脊柱骨、骨盆骨、四肢近端骨,其它骨也时有发生,如肋骨、颅骨等。骨转移发生率约30%~40%,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全身骨扫描是检查骨转移及随访时最有效、最简便、最快捷的手段,一次扫描可完成全身骨骼的检查。2.颅脑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
颅脑是肺癌较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率约20%~65%,而颅脑磁共振是发现肺癌有无脑转移最重要的手段。3.腹部CT或B超
通过腹部CT或B超检查,可以了解有无肝脏、肾上腺以及腹腔内其它脏器转移。4.全身PET/CT
中文名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这种方法将PET与CT完美融合在一起,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PET-CT一次扫描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原发肺部肿瘤及除脑之外的全身转移情况。第五步:其它检查
确诊早期肺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科室手术不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肺功能,还会对心脏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再加上肺癌患者多有吸烟史,或年龄偏大合并肺部疾病及心脏疾病,会使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在术前进行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患者基础心脏功能,以及肺功能检查评价患者肺功能情况以评价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治疗。综上所述,仅仅凭一张肺CT片是无法确诊肺癌及其分期的,临床确诊肺癌需要全面而详细的检查,所有这些检查或者检验结果犹如一块块的小拼图,临床医生只有将所有信息拼成一片完整的拼图后方可得出包含病理分型、驱动基因分型、PD-L1表达水平以及肺癌分期的最终诊断。尹琦,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讲师。CTS肺癌青年协作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呼吸内镜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肺癌学组成员,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疾病专业青年委员。
门诊时间:每周二、周四上午8:00-11:00
门诊地点:上海市即墨路医院2楼呼吸内科专家门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