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要吃冰激凌的月月月月4岁多,前两天感冒,今天刚好了,就没去幼儿园。她跟妈妈来到了办公室。在办公室的冰箱里,月月发现一些冰激凌,便拿出来一根,对妈妈说:“妈妈,我吃一个冰激凌,好吧。”说着,就准备撕开包装纸。妈妈看到她拿着冰棍,立刻说:“不行,你感冒刚好,不能吃冰激凌。”月月开始求妈妈,“只吃一根,一根……”妈妈很严厉地说:“不行,一根也不行。吃了拉肚子。”说着妈妈从月月手里拿走了冰激凌,放回了冰箱。月月两个嘴角向下一撇,“哇——”地放声大哭起来,“我就要吃冰激凌,我就要吃……”同时,她把小身躯“咚”地一下摔在了地板上,四仰八叉地躺着开始抡胳膊、蹬腿。妈妈非常生气:“起来!地板上凉。都跟你说了不能吃、不能吃,你非得要闹。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月月不停,依然哭闹。妈妈拽她起来,她赖着不起来。在公园、街头,类似孩子执意要,妈妈不允许、气恼又冷酷,孩子当众大哭大闹还耍赖的场景经常上演,家长们很头疼呢!遇上这样的熊孩子,家长们怎么办呢?哪些方式不恰当,哪些方式是妙招呢?1.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Vs接纳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孩子过了两岁,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想要的,还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妈妈,我要小汽车!”“妈妈,我要穿裙子。”“妈妈,我要大蛋糕!大的,不要小的。”“妈妈,我吃一个冰激凌,好吧。”……面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们会满足。但对另一些要求,家长们从大人的评判角度(家长自己的评判角度)出发,会认为这些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无理的”。例如:“家里都有一大堆的玩具小汽车了,怎么还要小汽车?”“今天下雨了,这么冷,穿什么裙子?”“家里就我们两个人,买那么大蛋糕怎么吃的完?”“感冒刚好,吃什么冰激凌啊!”……家长们对孩子不合理要求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行”。“不行,你感冒刚好,不能吃冰激凌。”“不能再买小汽车了!”“不能穿裙子!”“不买大蛋糕!”这样的话语在孩子听来,就是自己的要求被严厉的拒绝了,甚至是“我”被拒绝了。对于自我意识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被拒绝”是一次尝试挑战的机会,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尝试将“被拒绝”的局面改变成“被允许”的新局面。可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好,他们不懂得“谈判”、“协商”,他们也不懂得“变通”、“让步”,他们更不懂得怎样有策略的讲话才能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要求,他们唯一能驾轻就熟的招式就是“哭闹”,这是他们从娘胎里出来就会的一招,饿了、渴了、拉了、撒了,只要一哭闹,就会有人过来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他们就开始用哭闹来应对家长的“不行”。父母和孩子一开始的“过招”,家长们
面对我就要的娃娃,父母除了崩溃妥协,
发布时间:2023/12/30 13:41:46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