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的术前决策,精确的手术模拟+术中精密的手术方案,精准的手术操作,最终达到精美的手术效果: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最佳治疗效果。
记者丨田栋梁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6月29日,一场为期4天的国际胸部肿瘤学术盛会:国际胸外科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本次大会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赫捷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在4天的会期里,10位院士、19个国家/地区的38名国际胸外科顶级专家和名国内知名专家,为约名参会医生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学术盛宴。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胸外科所面对的肺癌和食管癌是中国高发癌种,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上升为众癌之首,肺癌死亡占比超过所有癌症的1/4,尽管我国已经成功把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了,但这两种癌症目前依然是中国癌症防治的主要目标,如果肺癌得不到控制,中国的癌症防治就不能够说已经卓有成效了。”
身为大会主席,赫捷院士介绍,我国有医院,医院有家,医院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设有胸外科,因此我国有超过个胸外科,这还不完全代表我们胸外科的力量,医院也设有胸外科,这两千多家胸外科把中国胸外科疾病治疗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看齐。
胸外科发展与胸外科疾病谱发展相关,过去的与营养缺乏有关的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正在逐渐减少,而与工业化发展有关的疾病如肿瘤正在上升。赫捷院士列举了一个数据:
肺癌发病率十年统计数据基本持平,而食管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国食管癌无论新发还是死亡病例依然接近世界的一半。
年中国肺癌发病人数65万以上,占世界肺癌发病人数三分之一,死亡人数达60万,也占世界肺癌死亡人数三分之一。
作为胸外科的两大肿瘤疾病,赫捷院士指出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容乐观。“所有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平均是30.9%,乳腺癌能达73%,结肠癌也近50%,但肺癌五年生存率为16%,食管癌是20%,与整体水平相比偏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医院看病时大部分都是中晚期了,所以要提高无奈内生存率或治愈率,就要从早诊早治入手。”
肺癌和食管癌这两大疾病在胸外病种里也占比巨大。年一项对中国胸外科总体收治病种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18个胸外科收治病种进行统计,肺癌和食管癌就占据73%,医院,占第一位的都是肺癌,第二位的是食管癌或气胸。
在这样的现状下,赫捷院士指出,胸外科诊断如何精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过去胸外科是切开了看,现在要看准了再切。
微创技术正在被胸外科接受认可并快速发展,胸外科手术以前强调根治切除、扩大切除、清扫切除等原则,今天则同时强调微创性、功能保护、提高生活质量等,肺癌手术中胸腔镜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由于肺癌和食管癌两大肿瘤占胸外科病种73%,因此赫捷院士认为,胸外科人应该提倡肿瘤治疗原则,即综合治疗,使胸外科人提高这种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重要,加强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整体生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捷院士还提到了“精准外科”理念:精细的术前决策,精确的手术模拟+术中精密的手术方案,精准的手术操作,最终达到精美的手术效果: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最佳治疗效果。
虽然中国胸外科的诊疗水平已经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但赫捷院士也指出了中国胸外科存在的一些问题:诊治患者数量世界第一,但“数”多“据”少。主要在于我国临床工作繁重,重数量,轻质量;临床海量数据未能发挥应有效应;许多单位胸外科没有自己的数据库,而已经建立的数据库普遍存在重复录入现象严重、效率低下、数据库收集资料不全等问题。
赫捷院士说:“不久前国家卫计委成立了国家卫生信息委员会,责成我们成立一个肿瘤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去年的卫生健康大会还提到要建立完善的肿瘤登记制度,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数据,能否从胸外科开始,先把肺癌、食管癌数据库建立起来。”
另外,胸外科存在的问题还有我们现在发表的论文世界第一,引用率却不高;全国各地胸外科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我国胸外科整体医疗水平提高;学科建设和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也是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赫捷院士表示,未来还是要用一种开放、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胸外科的发展。“以前当微创技术来的时候我还不太接受,但隔了一段时间发现新事物自有它的优点,所以我们怎样缩短理解、学习的过程很重要。”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