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化疗是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重要治疗选择,接受4-6周期化疗后,进一步接受维持治疗可较临床观察带来更多生存获益,但最佳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近期发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培美曲塞单药、贝伐珠单抗及两者联合作为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肿瘤瞭望》对内容进行编译,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仍然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案,接受4-6周期化疗后,维持治疗因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OS)而成为临床常规治疗策略。培美曲塞是一款多靶点抗叶酸代谢的药物,由于其安全性良好,因此被广泛用来维持治疗;而ECOG研究发现,使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由此奠定了贝伐珠单抗在维持治疗中的地位;临床实践中,两者联合应用作为维持治疗方案也十分常见。由于这三种维持治疗模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未进行直接比较,因此这项III期临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三种治疗模式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主要入组驱动基因阴性的IIIb或IV期NSCLC患者。研究允许经局部治疗且病灶稳定的脑转移患者入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4个周期紫杉醇(mg/m2)联合卡铂(AUC=6)和贝伐珠单抗(15mg/kg)的治疗作为诱导(每3周一次),诱导期不可耐受的患者,如已经接受了3个周期的化疗,同样允许入组。诱导治疗后,疾病评估为稳定、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培美曲塞(mg/m2)维持组、贝伐珠单抗维持组(15mg/kg)及相同剂量两者的联合治疗组。维持治疗每3周进行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患者出组后,前两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2-5年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S(定义为从随机化开始至全因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次要研究终点包括PFS(定义为从随机分组至疾病进展或全因死亡时间)、ORR及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
1.患者特点:从年8月至年4月,共计例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分别有42%和86%的患者为男性和白人患者,中位年龄64岁,其中92%的患者为IV期,17%的患者有脑转移。经过诱导治疗后,例(57%)的患者随机接受维持治疗,其中男性和白人比例分别为49%和87%。在α=0.的水准上,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无显著差异。入组过程如图1。
图1.患者筛选流程2.疗效:全组患者的ORR及OS分别为30.3%和13.1个月。经过中位50.6个月的随访后,培美曲塞组和贝伐珠单抗组的OS分别为15.9个月和14.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6;97.5%CI:0.70-1.07;P=0.12),联合治疗组OS为16.4个月,与贝伐单药组相比,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HR=0.90,97.5%CI:0.73-1.12;P=0.28)(图2)。培美曲塞组的PFS为5.1个月,与贝伐珠单抗的4.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5;97.5%CI:0.69-1.03;P=0.06),劣于联合治疗组的7.5个月(HR=0.67;97.5%CI:0.55-0.82;P<0.)(图3)。维持治疗阶段,培美曲塞组、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ORR分别为18.7%(97.5%CI:13.9%-24.4%)、12.5%(97.5%:8.5%-17.6%)和21.2%(97.5%CI:16%-27%)。图2.三组的OS图3.三组的PFS3.安全性:培美曲塞组、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维持治疗周期数分别为6周期、6周期和8周期。三组分别有18.3%、17%和21.7%的患者接受了超过12个周期的维持治疗。在维持治疗阶段,三组分别有38%、30%和51%的患者出现了3度及以上的不良反应。培美曲塞组、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常见的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分别为贫血(5例)、高血压(16例)和高血压(19例)。导致治疗终止最常见的原因是疾病进展。其他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见图4。
图4.三组的安全性数据讨论及结论
晚期NSCLC患者维持治疗时,单药培美曲塞或贝伐珠单抗已经足够,两者联合虽然带来了PFS的获益,但这种获益没有转化为最终OS的获益。且联合用药会使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