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肿瘤起病隐匿,早期没有明显或特征性表现,当出现症状时往往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如肺癌,目前是我国发病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年数据显示,中国有约,新发肺癌患者及约,肺癌死亡患者,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据肿瘤疾病首位。
错过了手术,肺癌还有什么选择?
确诊肺癌后,只有符合体征才能进行手术切除。除了手术,化疗也是肺癌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研发,新一代的化疗药在毒副作用方面有所减轻,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靶向治疗的出现为则肺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靶向治疗是什么?
靶向治疗,又称“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已经明确的基因靶点进行治疗的方式。
如果说化疗是大范围杀伤,常常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那么靶向治疗就是精准到点的打击,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小。
肺癌基因靶点及靶向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埃克替尼等
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
尚无上市药物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
索拉菲尼、威罗菲尼等,但目前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较为成熟,在肺癌中的疗效有待更多临床试验证据。
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淋巴瘤激酶(EML4-ALK)
克唑替尼、恩沙替尼、塞瑞替尼等
哪些人能用靶向治疗?
并不是所有肺癌都能选择靶向治疗。
由于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明确的基因靶点研发的,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靶点基因,只有基因靶点检测阳性的患者,才能在对应靶点药物治疗中获益。如ALK抑制剂适用于ALK基因检测阳性的肺癌患者。
以ALK靶向治疗为例,靶向治疗流程大致如下:
1、进行ALK基因检测
适用人群:
1)所有经病理学诊断为肺浸润性腺癌(包括含腺癌成分)患者均需进行ALK检测。
2)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腺癌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进行ALK检测。
ALK基因检测阳性可以接受靶向治疗,如检测阴性则可选择检测其他靶点,或与主治医生商量更换治疗方案,不建议盲目吃药。
2、选择靶向治疗药物
目前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和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均可用于晚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如何选择建议听从主治医生建议。
3、定期监测病情
靶向治疗期间,建议每2-3个月做一次检查,观察肿瘤的变化。
4、如发现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可再次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具体基因变异类型,包括获得性突变和融合突变类型等,用于指导选择最恰当的二线治疗药物。
耐药在肺癌靶向药物中较为常见,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平均11.3个月后,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克唑替尼耐药突变,继续服用作用不大,可以选择其他ALK抑制剂,如新上市的第二代ALK抑制剂恩沙替尼。
年底,恩沙替尼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上市,适用于此前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的或者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
在治疗方面,恩沙替尼的临床试验关键研究BTP-中,入选了例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无论是否接受过化疗,最多允许2线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NSCLC患者,这些患者服用的剂量为每日mg。由IRC评估的整体有效性数据如下:
同时,恩沙替尼在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ALT升高、AST升高,大多为轻中度,经暂停用药和/或对症治疗等可恢复或缓解。
整体而言,恩沙替尼是一个值得ALK基因检测阳性、克唑替尼耐药的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