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1日,由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承办的“第十三届肺癌多学科治疗高峰论坛暨紫禁城肺癌论坛”以线上形式在北京盛大召开。四十余位国内外肺癌领域的专家相聚一堂,共同盘点肺癌最新进展,在此,特别整理会议主要内容,以殇读者。
本次大会由大会主席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医院吴一龙教授、医院胡毅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致辞。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
吴一龙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了大会主办方的邀请,并表示每年的“紫禁城肺癌论坛”都让人备受期待,虽然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无法亲自在紫禁城“论道”,但大家的学习热情并未减少,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可以使临床拥有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最后,吴一龙教授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医院吴一龙教授
胡毅教授在致辞中提出,“紫禁城肺癌论坛”开办至今已有十三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各位同道在不断切磋中学习、沉淀、成长。相信今年在各位学界大咖的共同参与下,会议内容会更加精彩,并祝愿各位都能够有所收获,会议圆满成功!
医院胡毅教授
本次大会聚焦肺癌诊疗的热点话题分为四场进行,为大家带来临床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讨论。此外,还有分子靶向专场、免疫专场、精准综合专场聚焦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学术分享。
SESSION1
主席:医院王俊院士
医院王俊院士
肺癌治疗的“得与失”
吴一龙教授作为首位演讲嘉宾,通过综合分析IMpower研究、CheckMate研究、MINERVA研究、PACIFIC研究5年生存率(OS)、GEMSTONE-研究、COAST研究、ORIENT31研究等最新结果,为大家带来了“肺癌治疗成败之启示”。吴一龙教授指出,对于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手段;序贯放化疗后免疫治疗减少疾病复发,拓展了临床治疗人群;对于HER2突变患者,抗体偶联药物(ADC)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Check-point抑制剂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亦初见曙光。
医院吴一龙教授
主持人:医院黄诚教授医院黄诚教授
NSCLC围手术期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医院王长利教授从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及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角度分享了NSCLC围手术期治疗的机遇与挑战。王长利教授指出,早期NSCLC肿瘤组织中存在免疫抑制微环境,为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提供了基础。新辅助免疫治疗提高客观缓解率(ORR)的同时,提高了手术切除率,但高ORR率/MPR率是否能转化为OS获益,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对于辅助/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周期、适应人群、生物标志物等仍需要进一步探讨。而对于免疫治疗模式的探索,期待医院主导的RATIONALE研究结果的揭晓。对于术后靶向治疗,在严控手术治疗质量的情况下,辅助治疗可以带来进一步的临床获益。EVAN研究结果显示了显著的OS获益,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ⅠB期NSCLC患者的临床获益?在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长时间的靶向治疗是否可以提高患者临床获益?期待今后的临床研究与探讨。
医院王长利教授
主持人:医院胡毅教授医院胡毅教授
肺癌免疫治疗现状和未来
医院陆舜教授紧接着带来了“肺癌免疫治疗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演讲。免疫治疗已经改变了晚期肺癌治疗格局,但临床需求仍未被完全满足,有很多未知以待探索,如免疫治疗耐药后二线治疗的选择、组织的可及性、个体化治疗等。未来,更多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如联合靶向治疗、化疗、双免疫治疗等)、药理学选择、患者人群的精准选择等值得期待。
医院陆舜教授
随后,在王俊院士的主持下,吴一龙教授、王长利教授、陆舜教授、黄诚教授、胡毅教授就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大咖论道
SESSION2
主席:中医院王洁教授
中医院王洁教授
主持人:西安医院姚煜教授
西安医院姚煜教授
桥接”转化研究探索——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医院李凯教授聚焦肿瘤微环境治疗,带来了“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瓶颈、对策与期盼”的主题演讲。李凯教授指出,目前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主要面临四大瓶颈:耐药治疗、疗效检测、“治疗优群”筛选、联合治疗优化。ALTER研究提示,第一,新一代靶向药物安罗替尼在双领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多靶点作用于肿瘤细胞,并改写了肺癌临床治疗专家共识;第二,血管内皮细胞受体(如VEGFR、Bfgf、VCAM等)和活化循环内皮细胞存在密切联系,临床检测中联合预测疗效的效能更高。此外,临床在优势患者人群的筛选及最佳联合治疗的选择、机制探索、转化研究等方面亦有所突破,但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医院李凯教授
主持人:医院刘安文教授
医院刘安文教授
精准治疗时代下,晚期NSCLC的治疗及难点
医院宋勇教授聚焦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治疗阐述了精准医学时代中晚期NSCLC的治疗进展。NSCLC已经进入Biomarker指导的精准医疗时代,多项指南推荐二代测序(NGS)、Biomarker检测指导临床用药选择。基于精准肺癌分子分型,精准靶向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免疫治疗的加入,如何进一步进行精准治疗成为临床探索问题之一。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少见/罕见靶点被发现;更多靶向药物被研发;更多联合治疗方案被探索,成为靶向治疗耐药后新选择。多项中国创新药企参与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值得期待。
医院宋勇教授
主持人:医院马锐教授
医院马锐教授
SCLC治疗的难度及突破
小细胞肺癌(SCLC)是最具侵略性的肺癌类型,70%的患者在确认时已为晚期或出现转移。医院范云教授指出,SCLC在治疗初期对化疗和放疗敏感,但一般在几个月内就会出现耐药,目前为止还未有获批的靶向治疗药物或生物标志物,临床治疗进展缓慢。在广泛期SCLC领域,IMpower研究、CASPIAN研究均取得阳性结果,显示出PD-L1在该领域的初步成功。可喜的是,近期由中国研究者牵头的SHR--Ⅲ-研究、NCT研究均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显示出OS获益,为临床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此外,研究表明,SCLC亚型分类或可影响药物治疗的敏感度,基于分子分型的新药研发及临床方案选择将为SCLC精准治疗带来希望。而分子分型、耐药机制、新型药物及新的联合方案的探索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希望能够更多的研究数据能够转化至临床中。
医院范云教授
随后,在刘晓晴教授的主持下,刘安文教授、宋勇教授、姚煜教授、李凯教授、马锐教授、范云教授就肺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大咖论道
SESSION3
主席:医院程颖教授
医院程颖教授
主持人:医院张俊萍教授医院张俊萍教授
细胞免疫治疗实体瘤的现状与未来
目前恶性肿瘤已经进入免疫精准治疗时代,解放军第医院王宝成教授从细胞免疫治疗概况、在实体瘤中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三大方面介绍了细胞免疫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并围绕国内外目前研究热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讨论。细胞免疫治疗在多个实体瘤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前景可期。
解放军第医院王宝成教授
主持人:医院崔久嵬教授医院崔久嵬教授
肺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困境与出路
医院朱波教授带来了“肺癌精准免疫治疗之困境与出路”的思考。在免疫治疗全面改变晚期NSCLC治疗格局的现状下,KEYNOTE-研究、KEYNOTE-研究结果提示,联合化疗让患者有更佳的临床获益,患者依从性更高。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预测效能,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生物标志物的精细化、固态向液体的发展、静态向动态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新的生物技术均能推动肺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免疫调节及治疗存在复杂性,需要动态地看待其发展。
医院朱波教授
随后,在程颖教授的主持下,张俊萍教授、朱波教授、王宝成教授、崔久嵬教授针对免疫治疗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咖论道
SESSION4
主席:中医院石远凯教授
中医院石远凯教授
主持人: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
中国抗肿瘤新药审批及创新趋势分析
清华大学医学院陈晓媛教授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角度探讨了我国上市肿瘤药物格局的变化。目前,以临床需求为基础、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物研发领域正蓬勃发展,而药物的加速路径审批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可以说是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如何突破同质化开发、降低首创风险、平衡投入与汇报、创新研发设计亦是临床研究面临的挑战。
清华大学医学院陈晓媛教授
主持人:医院韩宝惠教授医院韩宝惠教授
肺癌创新靶点开发的策略
同济大医院周彩存教授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强调靶点选择及其验证的重要性。同时,周彩存教授指出,转化研究是原研药物的驱动力,目前早期临床研究正向更多人数、更大人群、更长随访时间方向发展,篮子研究和伞状研究设计在分子分类疾病中呈现出重要地位,同时,研究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伴随诊断。而液体活检在疗效监控、耐药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同济大医院周彩存教授
主持人: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
抗肿瘤新药研究的Ⅰ/Ⅱ期无缝试验设计的优势及要点
临床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实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围绕抗肿瘤新药研究的Ⅰ/Ⅱ期无缝试验设计展开了精彩的研究。无缝试验设计不同于传统临床试验设计,它通过研究过程中动态分析的结果对试验进行方案调整和队列扩展,具有提高研发效率、降低试验成本、缩短临床开发总时间等优势,同时对研发及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试验在快速推进的同事,需要在不降低审评标准的前提下,保证受试者伦理风险控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
本环节的大咖论道,在石远凯教授的主持下,陈晓媛博士、周彩存教授、韩宝惠教授、张力教授、江泽飞教授、王洁教授等围绕临床研究的开展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
大咖论道
在会议的最后,刘晓晴教授、江泽飞教授、王洁教授分别进行了总结。三位教授均表达了对各位线上、线下参会的专家及同道们的诚挚谢意。
大会总结
此外,本次大会的三个分会场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各个会场主席们的带领下,各路讲者也都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课题演讲。
分子靶向专场
大会主席
讲者:医院杨帆教授
题目:奥希替尼开启术后辅助治疗新时代
杨帆教授
讲者:医院林根教授
题目:EGFR-TKi治疗中ctDNA检测故事
林根教授
讲者:医院李晓燕教授
题目:福可维—晚期NSCLC治疗新标准、新探索
李晓燕教授
讲者:中医院刘雨桃教授
题目:RET融合阳性NSCLC治疗现状及进展
刘雨桃教授
讲者:医院王玉艳教授
题目:溯本求源,赛领序贯:从耐药机制看ALK-TKi的治疗策略优化
王玉艳教授
免疫专场
大会主席
讲者:医院汤传昊教授
题目:全面布局,百泽安NSCLC治疗进展
汤传昊教授
讲者:中医院王燕教授
题目: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NSCLC一线全覆盖
王燕教授
讲者:医院李琳教授
题目:艾瑞卡在NSCLC一线治疗中的地位与研究探索
李琳教授
讲者:医院汪进良教授
题目:肺癌精准治疗时代下骨转移优化治疗策略探索
汪进良教授
讲者: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刘哲峰教授
题目: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
刘哲峰教授
精准综合专场
大会主席
讲者:中医院刘雨桃教授
题目:凯创荣耀—EGFR通路治疗新格局
刘雨桃教授
讲者:医院苏春霞教授
题目:凯创新高—术后辅助用中国人数据说话
苏春霞教授
讲者:医院彭玲教授
题目:贝加辉煌--ALK+的不二之选
彭玲教授
讲者:医院杨帆教授
题目:瑞不可挡—MRD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杨帆教授
本次会议学术气氛浓厚,干货满满!嘉宾与观众尽享学术盛宴的同时,还领略到了大咖们的临床诊疗思维。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让大家能够在线下相聚,促成更多合作。期待明年再次相见!
责任编辑:Moon排版编辑:Zoe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