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癌症日(2月4日),今年世界癌症日的活动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WECAN,ICAN)”!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超过万人死于肺癌,已超过因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死亡人数的总和。全世界每年逾51%的肺癌新增病例发生在亚洲。在中国,每年,有约6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同样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是男性发病率第一、致死率第一、女性发病率第二、致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在今天举行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专家论坛上,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指出中国肺癌形势严峻,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从10万个无症状人群中筛查出52个患者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如何发现早期肺癌?早期发现肺癌在现代医学中始终是一个难题。
在临床案例中,医生反映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没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因为早期肺癌没有任何症状,肿瘤体积往往小于3厘米,跟杏仁差不多大小,目前常规体检的胸片很难发现。一旦病情加重,就非常难以治疗,而且,现有的化疗或者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非常有限,许多患者在2年之内死于全身转移。所以,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和Fleischner协会均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筛查。
肺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肺癌的患病受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内因指基因上,一般有家族患病史的可能有致病基因或者易感基因;外因则是指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如生活环境空气质量差、有长期吸烟的习惯、作息不规律。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为,年龄在55-74岁之间,每年吸烟至少30包,目前正在吸烟或戒烟不超过15年。
不同指南一致推荐,对于戒烟超过15年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人群,不建议进行常规筛查。对于每年吸烟大于30包,年龄55岁以上及具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进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病变。在今天的论坛上,王辰指出,我国在建立国家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临床研究平台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推行烟草控制与戒烟教育。
如果筛查出肺癌,我们改怎么办?1肺小结节随着国民对肺癌认识的提高和引入低剂量螺旋CT(Low-doseComputerTomography,LDCT)检查作为肺癌筛查项目后,孤立性肺小结节(GroundGlassOpacity,GGO)的检出率在逐年增加。大体上来说,肺小结节分为实性结节和非实性结节两大类,处理的原则如下:1.实性结节(mGGO)处理原则:直径小于6mm,每年LDCT检查,持续2年。结节直径为6-8mm,3个月后复查LDCT,结节大小无变化,6个月后复查LDCT,仍无变化则12个月后复查LDCT,之后每年复查LDCT,持续2年。结节直径8mm,考虑PET/CT检查,如低度怀疑肺癌,进行随访,随访原则与结节直径6-8mm一致。高度肺癌,活检或手术切除。以上所有情况如在随访发现结节增长,建议手术切除。2.非实性结节(pGGO)处理原则:结节直径5mm,12个月后复查CT,结节大小无变化,每年LDCT检查,持续2年。直径5-10mm,6个月后复查CT,无变化,每年LDCT检查,持续2年。直径10mm,3-6个月后复查LDCT,如稳定,可以6-12个月后复查LDCT,或者活检或手术切除。以上所有情况随访过程中如果发现结节增大或者非实性结节向实性结节转变,除直径5mm者可以考虑3-6个月动态复查LDCT外,其他均应手术切除。
2电视胸腔镜微创外科(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是胸外科领域内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微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肺癌的诊治过程中,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以及对心肺功能小等优点。胸腔镜如同一台大型的摄像机,能把直径1.0厘米的筒状镜头置入胸腔中,通过微型摄像系统将人体脏器毗邻组织和形态结构传输到监视器屏幕上,手术医生通过纽扣式切口插入胸腔镜器械解剖分离组织,完成以往传统的胸外科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胸外科肺部手术时,为实现胸腔的充分显露,需要做20~30cm的切口,不但要切断多层胸壁的肌肉,还需要撑开肋骨,因而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疼痛剧烈。而胸腔镜微创手术,术者是看着监视屏幕操作,不同胸腔撑开器将肋间隙硬性撑开,肋间神经几乎不受牵拉,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而且,患者胸廓的完整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咳嗽、咳痰、深呼吸功能几乎不受影响,可以明显缩短患者胸腔引流管放置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也有大幅度的下降。另外,胸腔镜的切口仅为3~4cm,切口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不用拆线,瘢痕小,可以彻底向传统的“长蜈蚣”样伤口说“拜拜”了。
3胸腔镜肺小结节巡航定位仪在肺癌小结节外科手术治疗中,限制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快速、准确地定位病灶。在缺乏安全、有效、准确的定位措施的情况下,有部分病例(尤其是肺微小病灶)因无法找到病灶而被迫中转开胸的情况。目前肺小结节定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注射液体定位:所注射液体包括亚甲蓝等染料、对比剂、放射性核素以及硬化剂,此方法缺陷在于液体有向组织扩散倾向,仍有可能术中无法准确定位,且若将非水溶性液体无意注入肺血管内,会增加系统栓塞的危险;2.CT引导下经皮放置导丝或微弹簧圈:此方法虽可在术前准确定位,但需严格限制患者术前活动,并有导丝或弹簧圈脱落的可能性,还有发生气胸甚至血气胸的危险;3.术中超声定位:此方法对医师技术要求较高,且需术中患侧肺完全萎缩,对于肺气肿患者来说行不通,且有肺纤维化严重或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也很难利用单侧肺维持通气,增加了在手术风险。因此,为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设计出可以解决电视胸腔镜手术中肺小结节定位困难问题的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巡航定位仪。该定位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在实时导航系统引导下方便、准确、安全地定位肺小病灶。
虽然现在肺癌的治疗手段愈加完善,相信将来有一天医疗手段也将能战胜癌症。但毕竟生病是件遭罪的事,能从源头上战胜癌症才是医者的目标,公众的心愿。所以,在今天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专家论坛上,与会专家呼吁,分子生物标记物与影像学两种技术手段共同推动肺癌筛查是未来中国肺癌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肺癌自身抗体等分子生物标记物筛选出高危人群,精准筛查,降低筛查成本,减少CT影像学筛查带来的高假阳性、过度诊断与辐射暴露,同时利用生物标记物进行肺小结节危险分层与随访管理,才是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肺癌精准筛查策略与路径。
作者:医院胸外科马千里、刘德若
编辑:Lynne、贾娜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长按左边鐐圭姸鐧界櫆椋庡彂鐥呰澶氫箙鎵嶈兘娌绘剤鍝噷鐧界櫆椋庤兘娌绘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