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涌现出了各式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他们药材名贵、价格不菲,几乎都宣传着具有强身健体、治病保健、增强免疫力等“神奇”功效。而专家提示,服用保健品不能代替正规治疗,谨防对保健品的滥补和过度依赖。日前,在山东省就发生了一起由于患者轻信保健品而导致的悲剧。
今年62岁的老周在两年前被确诊为肺癌,在医院手术后切除了右肺下叶,并进行了化疗,此后两年来一直通过靶向药特罗凯来维持,虽然没有恢复到病前的状态,但老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就在两个月前,老周打听到一种保健品,销售人员告诉他,他们的保健品可以治疗癌症,很多患者服用后都痊愈了,但是服用期间,必须把所有药物都停了,并且不能告诉子女,不然子女肯定要干涉,要先吃出个“效果”给子女一个惊喜。被“忽悠”的老周,立马听从了销售人员的话,乖乖地交出钱包、老老实实地开始服用保健品,可谁知,这种保健品的效果并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两个月后,老周突医院抢救,医生认为是肺癌脑转移,经过抢救,老周暂时保住了性命,但目前只能依靠氧气来维持生命,他已经不能认人、不会说话、只能进食流质食物,稍微动一下就气喘咳嗽十分痛苦,医生最终给家属下了病危通知书。此时,老周的儿女才知道,原来父亲瞒着他们吃了两个月的所谓能“攻克癌症”的保健品,此时,义愤填膺的家属们再去追究骗子的责任,早已不知所踪,而老周一家人却追悔莫及。
保健药品涉嫌扩大、虚假宣传已成为该行业的“流行病”,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抗癌”的边,就大行其道。那么,保健品真的可以抗癌吗?患者和家属们又该如何看待保健品呢?
保健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欧美国家一般称为“膳食补充剂(dietarysupplements)”,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草药、氨基酸等。迄今,无论是观察性研究还是临床试验都未能证实保健品能够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相反还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食药监部门专家称,在我国允许使用的保健食品18项功能里,并没有抗癌、防癌功能。对此,国家已出台不少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保健品不得夸大使用功效,禁止虚假宣传。
而一些来自国外的“洋保健药品”同样不可轻信,不久前,美国FDA开列了一个清单,公示了种消费者应该避免的假抗癌产品。FDA认为有强烈的证据证明这些保健品在抗癌方面完全无效,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危险和非法。
(详见:曝光!种假抗癌产品,推荐最有效的抗癌保健品)
《法制晚报》报道认为,保健品乱象依然未止,表明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仍有必要加强。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必要借助大众媒体和舆论空间普及必要的医疗常识。类似于“没有抗癌保健品”这样的结论,让更多人知道。
据了解,在国内首个肺癌患者应用APP“肺癌帮”,保健品的使用和功效也是用户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而肺癌帮也在不遗余力的宣传肺癌方面的科学常识,为此,他们邀请医院的专家和教授,向患者们普及肺癌的规范治疗,还引入了美国癌症研究所(NCI)的肺癌治疗指南,帮助患者们正确、科学地对抗癌症。
链接:关于保健品的一些建议
●练就“火眼金睛”,学会鉴别“三无”保健品
正规药物都会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获得此批准文号,药品才可以生产、销售,每一种药品对应唯一的国药准字号。
患者朋友也可以简单了解药字号、消字号、卫字号和健字号的不同含义——国药准字药品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消字号代表卫生消毒用品,卫字号是卫生用品(还包括部分化妆品),健字号是保健品。
●服用保健品,请先和你的医生沟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表示,补充治疗的使用随年纪的增加而增加,85岁及以上患者的使用量占到了整体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