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TPS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如何进行免疫治疗?晚期肺鳞癌合并非经典突变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肺腺癌转化肉瘤样癌免疫治疗效果如何?
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多种新型检测手段已在临床上用于辅助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但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7月1日,金陵肺癌网络论坛第四场MDT围绕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多种新型检测手段进行了激烈讨论。上期热点回顾:
1.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任敦强教授带来了《以CA19-9持续升高为特点的难治性肺癌一例》的病例分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CA19-9持续升高,一般情况差,免疫功能受损,下一步如何治疗?一线免疫+化疗或免疫+化疗+放疗或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的初始治疗方案是否需要商榷?2.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平莉教授带来了《NSCLC病例分享》,患者诊断为右侧肺腺癌,III期E19突变,接受埃克替尼和放疗后疾病进展,血浆癌胚抗原(CEA)浓度持续上升,下一步患者该如何治疗?血浆CEA浓度能否作为疾病进展的依据?3.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闫小逸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一例晚期肺腺癌合并EGFRExon21LR突变的患者治疗经验。患者在接受奥希替尼二线治疗后出现了耐药,后续治疗方案该如何选择?(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精彩内容回放)
金陵肺癌网络论坛——解决最务实的肺癌临床实践问题。8月26日第5场网络MDT,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