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院长王辰院士指出,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我国城市肺癌死亡率为38/10万,农村为49/10万,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防和早诊早治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两大关键,1期肺癌5年生存率为92%,4期肺癌5年生存率仅为4.2%。
肺癌早诊、早治的核心是肺部结节和阴影的鉴别诊断。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进步和公众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现在肺部小结节患者临床检出率日益增高。尽管其中大部分是良性病变,但若小结节不论良恶都一切了之,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肺损伤;另一方面如果结节无法定性,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因此,通过小样本组织活检为结节定性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活检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气胸等并发症,可能存在穿刺造成肿瘤转移的风险。
王辰院士特别强调,肺部小结节的诊断目前是全球学界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还显不足,需要更加精细巧妙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决策支持,而不是依赖经验和感觉。
协作和规范贯穿全程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白冲教授介绍,肺部小结节活检取材方式主要分为经气管和经皮两大类。根据取材方法不同,《共识》针对经支气管镜取样技术,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经支气管腔内活检技术、常规及支气管腔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以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几项关键技术,采用问答形式,对临床实际操作中常见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类解答。
白冲教授介绍,通过影像学发现的小结节中70%以上是良性,不足10%是恶性,其余疑似结节需要取小样本活检标本予以明确。有的医生擅长经皮穿刺,对于位于中央区的结节本可以通过气管镜进行活检,但仍采用经皮方法,适应证选择不够规范。活检取标本越小,术后并发症风险也越小,这对病理科要求更高,是临床的一大难点。
白冲教授同时表示,肺小结节规范化活检涉及影像科、呼吸内科、胸外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多个学科,如呼吸内科开展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科完成病理诊断和分子分型、检验科进行突变基因检测等,尤其需要加强多学科协作。
组织活检仍是病理诊断“金标准”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医院周彩存教授指出,小样本规范活检对中晚期肺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小样本活检的精准诊断、监测应贯穿疾病诊断的全过程。在晚期肺癌一线治疗前,需要小样本活检明确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以选择适宜的靶向药物。当患者对第一代靶向药物产生耐药后,还需要二次活检,以了解基因突变类型,使后续治疗更有针对性。
在肿瘤检测技术中,血液循环肿瘤细胞活检是当下热门,这一无创检测技术是否可取代组织活检成为新的诊断标准?对此,周彩存教授表示,组织活检仍是肺癌病理诊断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探索更准确、更微创的肺癌小样本取材方法是当今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文/健康报记者谭嘉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殿疯医院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