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马XY,女,73岁(年)。9年前(64岁时)因咳嗽发现左肺占位,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肺腺癌,术后“长春新碱+顺铂”化疗6周期。手术6年后(年)发现两肺多发转移灶,到目前为止接受了近3年的靶向治疗和化疗,下图是她的治疗经过、血清CEA和最大肺转移灶直径的变化:
-年
3年前(-8)CT发现双肺多发小结节,因太小而未能做穿刺,直接口服“易瑞沙”,3个月后最大转移灶直径从0.95cm缩小至0.6-0.7cm,到用药7.5月时病灶增至1.4cm,继续服“易瑞沙”2个月。9.5个月”易瑞沙“单药治疗过程中,CEA从31.93逐步升到70.31ng/ml。
年7月开始“培美曲塞+奈达铂”化疗4周期,期间继续“易瑞沙”,靶病灶稍缩小。后改用单药”培美曲塞“(停止易瑞沙)4周期。化疗使CEA降至20ng/ml。
年
于年2月重新开始口服“易瑞沙”2月余,疾病进展。随后第二轮化疗:“多西他赛+奈达铂”5个周期并同时口服“易瑞沙”。之后单药“多西他赛”7周期(停“易瑞沙”)。化疗期间靶病灶直径从1.5cm缩小至1.3cm,CEA实现新一轮下降:从83.24(15年5月)降至20ng/ml左右(15年12月)。
年
2月份转移灶增大,开始“AZD”连续4个月,疾病进展,CEA从30升到左右。于6月15日开始第三轮化疗:“多西他赛”2周期,并继续“AZD”(1个月)。实现CEA第三轮下降:从到83.5ng/ml。
患者参加河南省“肺癌多学科会诊”,在郑大一附院先尝试气管镜EBUS-GS未取到癌组织;随后CT引导下肺穿刺:腺癌;8基因检测:ROS1基因融合。
下一步治疗计划:克唑替尼,mg每日2次口服。
下面是患者近期胸部CT图像:
讨论
1.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该患者复发后在没有组织或血液活检和基因检测(因转移灶太小难以活检且当时血检技术没有得以推广),盲用/误用“易瑞沙”并且很可能被误判为治疗有效,从而长期、反复口服该药(无效治疗),最后还盲用/误用第三代EGFRTKI数月。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当单纯用EGFRTKI时血中CEA都持续上升,而每当化疗时则会持续下降。历经3年才最终查清了靶向治疗的靶点:ROS1重排。
2.准确的疗效评价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RECIST方法要求螺旋CT扫描发现的靶病灶直径应该大于/等于1cm,较小病灶会导致测量不准确。另外,该患者肿瘤进展较缓慢也容易造成疗效误判。血CEA、CA等标志物对判断治疗反应和病情演变有很大帮助,能弥补RECIST的不足。
3.该患者化疗敏感且未形成耐药。人们曾发现ROS1、ALK和RET重排者对培美曲塞化疗敏感,但此ROS1基因融合患者对多西他赛、铂类一样敏感,两种化疗药物的维持治疗也都有较好疗效。但累计22个周期(铂二联9,单药13)化疗对她的健康也造成较大损害。IMPRESS研究提示:易瑞沙耐药后继续使用并联合化疗有害无益。
4.早期肺癌手术5年后仍有复发。从下图的生存曲线可以看到早期癌术后2-3年复发、去世者较多,随着时间推移生存曲线变得平直,但5-10年后仍有复发、死亡病例。有报道肺癌术后长期生存者第二原发肺癌可高达10%。
5.目前能用于ROS1基因重排肺癌的有效药物有:克唑替尼,劳拉替尼。
该患者口服ALK抑制剂有效率会有多高?生存期会有多长?请阅读本的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ROS1基因重排的NSCLC靶向治疗进展
克唑替尼治疗东亚ROS1+晚期NSCLC有较好疗效
劳拉替尼在ALK或ROS1阳性晚期NSCLC大显身手
晚期NSCLC治疗进展,美国VHA专家共识
河南省肺癌多学科会诊
肿瘤精准医学综合门诊会诊
地点:医院门诊10楼会诊室
时间:每周4下午,14:30开始
预约:电话/,18337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电疯早期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